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伊马替尼的出现开创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(CML)治疗的新纪元。目前,CML已从一个肿瘤性疾病变为一个可治、可控的慢性疾病。但约有25%~30%的患者因临床疗效不佳、不耐受或耐药而不能继续以伊马替尼治疗。目前指南推荐,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应及早转换为二代TKI治疗。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,一线选择伊马替尼治疗,期间出现浮肿等不良反应,治疗4年后复查BCR-ABL融合基因未达到最佳反应,转换为二线尼洛替尼治疗后快速达到深度缓解。 安阳地区医院血液二科主任 临床资料
河南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
河南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
河南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
河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病学组委员
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慢粒联盟副主任委员
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
河南省老年血液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
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
濮阳市血液淋巴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病例概况
患者男性,66岁,因“体检发现白细胞增高7天”于2014年2月就诊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年。体格检查:脾肋不大。
辅助检查
血常规:WBC 38.54×109/L,HB 145g/L,PLT 230×109/L。
外周血分类:淋巴细胞1.5%,单核细胞2%,中性粒细胞91%,嗜碱性粒细胞1%,有核红区域细胞4%,原始区域细胞0.5%。
骨髓细胞涂片:原始细胞比例2.5%。
染色体核型:46,XY,t(9:22)(q34:q1)[20]。
BCR-ABL融合基因:阳性。
BCR-ABL转录本:P210阳性(e13a2 +)。
入院诊断
1.慢性粒细胞白血病(慢性期,Sokal评分高危)
2.高血压病
诊疗经过
患者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一线选择伊马替尼治疗。初始治疗时有白细胞、血小板降低,治疗3个月后血象恢复正常。但有全身轻度水肿,且持续存在,简单服用呋塞米、螺内酯对症治疗。2018年2月监测BCR-ABL融合基因为4.8%,染色体核型:阳性,更改为尼洛替尼二线治疗,治疗后3个月复查BAR-ABL融合基因为0.01%,达到分子学反应4(MR4),治疗后6个月复查BAR-ABL融合基因为0,评估治疗反应为分子学无法检测。
专家点评
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
湖南省医学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成员
湖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
中华慈善总会GIPA项目注册医师
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常务理事
专家点评一
何群教授:本次讨论的病例为确诊慢粒慢性期的老年男性患者,起病时Sokal评分为高危,一线选择伊马替尼治疗4年后,BCR-ABL IS 仍有4.8%,转换为尼洛替尼后,3个月BCR-ABL IS 就下降为0.01%,其后6个月,12个月,BCR-ABL持续转阴。这是一例伊马替尼一线治疗耐药、不耐受,通过转换二代TKI尼洛替尼后治疗效果达到满意的、成功的病例。
患者为高危老年患者,一线选择伊马替尼是合适的,但当患者未达到最佳疗效时,应根据ABL激酶突变结果及时转换治疗,以达到最佳疗效,获得长期生存。患者年龄偏大,有长期高血压病史,在服用尼洛替尼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心血管事件。患者年龄偏大,是因疗效不佳转换的,不建议停药。如果患者强烈要求停药,可在患者服用尼洛替尼3年,连续2年达DMR后尝试停药。停药后6个月内,每月检测BCR/ABL融合基因;6~12个月,每2个月检测1次;后续每3个月检测1次,终身都需要检测,只要失去MMR,立即以尼洛替尼重启治疗。
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
多年来一直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
专于血液系统常见病,多发病及疑难血液病的诊治
尤其擅长血液系统恶性肿瘤(急慢性白血病、淋巴瘤、多发性骨髓瘤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)及出凝血异常疾病的诊断治疗
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难治性血液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
研究方向血液病相关细胞遗传学研究
专家点评二
韩晓蘋教授:该患者诊断明确,诊断依据充分;外周血白细胞升高,中性粒细胞升高,脾肿大,PH+染色体、BCR-ABL阳性。如果有PCR定量检测结果,那么对临床治疗和监测的帮助将更大。该患者Sokal评分为高危,为求TFR,患者4年伊马替尼未达DMR,符合转换指标。但转换原因中有不耐受,无具体描述,患者如有不耐受,建议早期转化。
对于该患者停药的问题,我不建议马上停药,一代TKI药物治疗4年未达DMR,转二代TKI治疗后,转阴2年,但实验室是否通过PCR检测标准化?如未通过PCR检测标准化,建议再用药1年,并同时在通过PCR检测标准化实验室监测,且患者有4年未达DMR病史,因此我个人建议该患者不宜马上停药。另外,患者年龄较大,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心血管及血糖变化,警惕相关并发症。
MCC号TAS21051072有效期2022-05-13,资料过期,视同作废。